嬰兒粟粒疹 (Milia):症狀、成因與護理 — 由楊浩康(Yeung Ho Hong)醫生講解
初生嬰兒常見的皮膚問題之一為粟粒疹。這種狀況主要是因為嬰兒的皮脂分泌腺尚未發展成熟,導致皮脂無法及時排出,從而累積於毛孔內,形成小小的、圓形且顏色偏白或淡黃色的囊狀疹子。這種現象屬於生理性變化,並非感染或皮膚病變,其出現反映了嬰兒皮膚正常成熟過程的一部分。
粟粒疹的症狀與特徵
粟粒疹常見於鼻子、面頰和下頷等部位,有時也會在額頭或眼周邊緣出現。當家長輕觸這些疹子時,可發現它們大多是平坦且細小的,不像其他類型的皮膚病變那般凸起或引起明顯的不適。由於它們不會引起瘙癢或者疼痛,故大部分嬰兒並不會因這些疹子而感到不適或煩躁。
粟粒疹的護理方法
通常情況下,這些粟粒疹會在嬰兒出生後的2至3星期內自行消退,不必額外進行治療。家長只需要保持嬰兒面部的日常清潔,選用溫和的嬰兒洗劑及溫水輕輕清洗,避免使用刺激性強的護膚產品即可。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家長不應嘗試用指甲或其他工具擠壓或刮除這些疹子,以免破壞皮膚完整性,導致感染或留下疤痕。
在護理過程中,除了保持面部清潔外,適度保濕也是非常重要的。使用不含酒精或香精的護膚乳液,可以幫助保護嬰兒脆弱的皮膚屏障,減少外界刺激,使皮膚更快地進入正常的發育軌道。家長可以在每日洗臉後輕拍嬰兒臉部,保持皮膚乾燥與舒適,這樣有助於疹子自然消退。
常見誤解與注意事項
常見誤解之一是部分家長可能將粟粒疹誤認為是皮膚感染或其他需要治療的疾病,從而過分擔心甚至自行使用藥膏。然而,事實上這些疹子屬於生理性現象,不會對嬰兒健康產生長期影響。只要日常護理得當,大多數粟粒疹都會隨著嬰兒皮脂腺功能逐步完善而自然消失。
另外,也有家長擔心粟粒疹會影響嬰兒皮膚的健康,其實這並非如此。粟粒疹的形成僅僅是因為新生嬰兒的皮脂腺還未完全發育成熟,這個過程是短暫而自然的,一般不需額外醫療介入。如果家長在觀察中發現疹子長期不退,或者出現明顯的發炎、潰瘍或其他異常情況,應諮詢兒科醫生或皮膚科專家,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皮膚問題。
總體而言,粟粒疹是一個常見且無害的新生兒皮膚現象,它反映了嬰兒皮膚在從胎兒時期到出生後的自然發育過程。家長只需保持適度的護理與觀察,無需為這些短暫的疹子過度憂慮。隨著嬰兒逐漸長大,皮脂分泌腺發育健全,這些微小的白色點點便會自然消退,嬰兒的皮膚也會變得更加光滑健康。享受與寶寶共同成長的過程,認識和了解這些正常的生理現象,也是育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